。毫无疑问,多媒体有时是无法代替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其不当使用会引发学生思考的惰性,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造成师生“感情冷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有着一条无形的水流,它缓缓的从教师的心房流入学生的心房,也从学生的心房流入教师的心房,师生之间架设着一条情感的纽带。教师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同样影响着教师。课堂是活的课堂,处处散射着思维的火花。如果过分地依赖多媒体的作用,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无法很好展现学生的探究收获,不能充分发表学生
1
f的不同见解,也就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考上的误区和捕捉学生思想上的灵感和火花,课堂成了一滩死水,岂不悲哉?
1、教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教师们也在如火如荼的运用着多媒体进行上课。但是仍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为什么我的学生学习总是不理想?我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是怎么上课的?在许多老师的心目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等于不需要备课,他们在上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然后就去上课。课件取代了备课,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好吗?所以,要让多媒体成为你教学的辅助工具,备课还是最主要的,我们要精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课标的指引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另外,我们还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精选,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用多媒体演示,只对那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呈现的、学生因生活阅历限制而无法想象理解的课文等,才适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教《范进中举》这篇古典小说时,由于时代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播放范进中举后发疯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范进中举后可笑的表现。也许刚开始学生会大声的笑,纯粹的因为这个人的行为而笑,转而大家就会想,他为什么会癫狂至此呢?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可怕。因此,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前提是精选课文内容。2、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起着引导、启迪思路的作用,而不应该是侃侃而谈、串讲式的一言堂。问题是课堂的心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主要看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是否充分,主要看教师。因此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