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即是这样的意思。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孟子面对
f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地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修身之学”。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二十四、简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二十四、简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1)老子①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②在政治上崇尚“无力而无不为”。即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只有摆脱~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才可以全面地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地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2)庄子①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客观现实,只是强调超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②庄子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对生活中各种欺压、纷争、污浊,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极端的无奈。因此他的人生哲学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