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钦媛(安徽省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20002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本体地位,是达成“天人之合”的通道,也是一种透过“乐”来敬天地、审美的生活方式。天,意指自然,人与自然的主客合一就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西洋美学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中国美学则更强调融入自然,其差别就在于“模仿”是主体与对象的从属关系,“融入”则是消融主客对立。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主体欲与客体结合的意境,而使人处于“何似在人间”的超凡脱俗之美感境界中。中国音乐歌咏自然的方式,也往往是将自身放置于自然之中,体悟意境之美,而非模仿自然之形。因此,“天人合一”可说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一、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荀子乐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学典籍,对后来的《乐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乐论》继承儒家的观点,批判墨子提出的“非乐论”,肯定周代社会贵族阶层中的礼乐制度,认为乐者的最高价值是道德,强调人性、社会与音乐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教音乐观。《乐论》的第一句话就确立了音乐的功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儒家强调音乐出于人心,能抒发情感,带来快乐,是社会教化的工具。《礼记乐记》出于西汉儒者所记载,另有一说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孔子的再传弟子)所作,本来有23篇,而现存只有11篇。由于“乐”在古代中国几乎就是所有艺术的总称,因此《乐记》所述被当作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理论,包括音乐的起源、礼乐的关系、乐教的功能,其主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礼辨异,乐和同”,认为天、地、人与音乐相互和谐可达到天人合一。《乐记》的第一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说明声音的的发生,都是由人心的活动才产生的,外在事物给予情感启发的作用,但“人心”才是音乐的基本源头。其后魏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完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