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20101217175028阅读次数:443查看权限:普通文章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骨伤科学博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450121,硕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105120该学科是我校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学科之一。1994年本学科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本学科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接受博士后工作人员。199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医疗建设单位,2005年1月该中心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验收,现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重点专科。专业研究方向:骨质疏松系列研究;骨关节炎系列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系列研究;中医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导师组成员:韩清民、牛维、林一峰、黄宏兴(以上为博导),方坚、蔡桦、罗毅文、魏合伟、邵敏、王炳南、李钊、原超、张文财、乔荣勤、王斌、张志海、梁祖建、胡年宏(以上为硕导)。教学技术人员情况:本专业(中医骨伤科学)具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名,讲师、主治中医师、主管技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9人(其中博士后2人),具有硕士学位12名,是一支素质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研究成果:本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专科特色,常年坚持立足于中医,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融合了现代骨科的最新成就,专一化地培育和打造中医骨伤科专科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已形成了中医骨伤科专科优势,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现拥有骨科病床150张,医疗设备先进,能开展各种类型的骨科手术,在骨伤科学科的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其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其中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在长期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过程中,系统运用中医肾主骨、脾肾相关论、血瘀论等基础理论,将中医的平衡观、辨症观、整体观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了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为多因多果、多多瘀、多脏器多系统,提出了补肾、健脾、活血的骨质疏松症治疗原则,并以此遣方用药,研究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药骨康,现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研究批文,并成功转让,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本研究方向已获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