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
谢广辉
内容提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几年来比较令人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美学现内容提要:象。它以后现代主义消费为表征,以求得符号价值的分类与认同为指归。以感官享乐为指归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久被压抑的感性的解放,但它就不意味着无功利的审美活动和带有精神超越的审美统统过时。我们既没必要对其全面否定,更没有理由对其竭力宣扬。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人文价值更值得我们关注。关键词: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韦尔施审美四层次工具理性审美现代性人文价值
“日常生活审美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来,至今可谓方兴未艾,不仅有一些教授学者们一以贯之的理论支撑,更有众多“时尚人士”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体力行,大有将日常生活无边审美化之势。如果把这种现象称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似不为过。它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文艺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象。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下文艺学、文化研究者需直面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概说“日常生活审美化”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容“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英语术语Aestheticizatio
ofeverydaylife的中译名。从理论资源上来看,主要来自两部著作,它们一是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1998年出版的《重构美学》,二是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1991年出版的《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文化》(张扬《大众文化理论》。。)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一战以来产生的艺术类亚文化。其二,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其三,指深深渗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主要包含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两方面互动的内容:一是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物品,使之变成艺术对象;二是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变成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风格。(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如果前者可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那么后者则对应了“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这两方面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悦耳悦目的感官享受。
f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它的两个主要理论来源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何谓后现代主义?简而言之,后现代主义兴起于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它不再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