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要做耐用性,就是要把仪器,实验操作程序过程可能发生的误差,与正常情况下运作做一个比较。因此,所有在耐性实验中所改变的参数都是根据这些原则而来。譬如检测器的波长,误差可能是2个纳米,那我们就做正负两个纳米,要是把条件放宽了,结果可能就出不来。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我们是要解决耐用性的问题而不是再去制造问题。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检测波长变化±5
m、流速相对值变化±20%以及采用三根不同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测定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杂质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杂质峰与其他成分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杂
质峰与其他成分峰分离度大于15。各条件下的杂质含量数据(
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我不知道您这些标准是谁来决定的。一般含量测定是用等梯度来做,比较单纯。流动相比例百分之五,您的峰可能出现在溶剂峰的位子,或者非常后面。耐用性的原则是看我们在操作过程,可能引起的误差。譬如我们称重量,用量筒量体积,百分之五太大了呀。pH要看pK的值同时也是酸碱测量的误差,有01就已经很大了。柱子的恒温槽差不多是那个温度。一般检测器的resolutio
是小于2
m所以变化5
m太大了,您可能看不到或者基线噪音太大。流速一般是1毫升每分钟,所以变化01毫升,就是10%了呀,如果一个泵的流速差了10%,这个泵是不能通过验证的啊,没有必要再去做耐用性试验。这些耐用性,用一根柱子做就可以了。一搬使用的色谱条件,必须用两根同样的柱子,但是不同的批号,而且所有这些实验都是由同一人员,同一个仪器操作来做耐用性(换句话说每次只能更改一个变数)。至于系统适应性是根据方法的适应性,不是另外设立较高或较低标准,这才叫系统适应性。而且这些标准都是在执行方案以前就订好的。
耐用性①改变流速:流速相对值变化±20%②改变色谱柱:采用三根不同品牌、不同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测定③改变流动相: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④改变柱温:柱温变化±5℃、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条件下的杂质含量数据(各个指标三个条件,平行2针,
6)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10,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注意:内定指标各杂质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杂质峰与其他成分峰分离度大于15。各变动因素中是三个条件(高、中、低变动),其中确定条件只需要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