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朱丹军刘治全中图分类号R54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41200201-0001-04高血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其血压升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仍不清楚。当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累积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基因表达异常及病理性血压升高。多数情况下,多个基因表达异常共同导致血压升高1。本文就人类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11111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有关的基因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糖皮质激素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又称地塞米
松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以高血压、高醛固酮、低肾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显率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它与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突变有关。在人类基因组中,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和11β羟化酶基因都位于染色体8q21-q22二者相距很近当8号染色体发生不等交换时产生一个由11β羟化酶基因的调节部位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结构区域融合而成的嵌合基因2。该嵌合基因能使醛固酮合成酶在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表达,对ACTH刺激敏感,导致醛固醇分泌增多,水钠潴留,血压升高。11211β羟化酶基因11β羟化酶基因位于染色体8q21-q22该酶参
与11-脱氧皮质醇和脱氧皮质酮(DOC)向皮质醇和皮质酮的转化过程。11β羟化酶缺陷为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迄今为止,在11β羟化酶缺陷者中已找到20种基因突
f变型,均位于重要的编码部位,这些部位的突变使酶活性缺失,临床上有高血压、雄激素增多症等表现。DOC增多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11317α羟化酶基因17α羟化酶基因位于染色体10q24-q25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17α羟化酶缺乏综合征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已发现该基因至少有18种不同类型的突变3,均位于基因编码区,大部分突变完全破坏了酶的活性。该酶缺乏使孕烯醇酮和孕酮不能相应转变为17-羟孕烯醇酮和17-羟孕酮,使去氧皮质醇和皮质醇减少甚至完全缺乏,ACTH分泌反应性增高,DOC生成过量,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第二性征缺乏是其重要临床特征。114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OHSD)基因11βOHSD基因定位于16q221,该酶的作用是使皮质醇在肾小管局部转变成无活性的皮质素。先天性11βOHSD缺乏是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缺乏11βOHSD,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增高。由于盐皮质激素受体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在氨基酸序列上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过多的皮质醇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盐皮质激素样作用。临床表现为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