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
f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有所创新。
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能够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突出学科特点、易被学生接受、行之有效、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正确认识、改变观念,有效实现素质教育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必须正确认识美术课在整体课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意识里面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正确对待每一门课程。有了这一前提,之后的一切才会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课堂学习和课堂作业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
f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意识的土壤,自信、勇气则是创新意识的养料。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知道人人皆可创造出美丽独特的作品,给他们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你将会发现不同凡响的改变。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我们经常看到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压抑个性、千篇一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