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环节之一,应先行布置、着手搜集起来。
这些相关论述,将是理解这篇散文的重要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文作者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这可以找到很多与之一致的论述: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强调“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
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
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与该命题相对,也有一个命题──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基督教称上帝为造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则是折衷的,或许也是更科学的。
3
f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这个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宋以后思想家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合一的关系。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强调“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内容梳理】本文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历史,“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自然有无穷的智慧,“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人类是渺小的。高科技,航天事业,在大宇宙中还是非常狭小的探索。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作者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一、人
4
f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