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对当前学校德育误区的分析与反思误区之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
点。
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
意识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
地为学生所认同,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收效甚微,有时
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
同时,这种急功近利,企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简单化的做法,又使
德育的终极性目标没能有效地分解为着实的阶段目标,
以至于德
育的阶段目标缺乏内在的逻辑递升序列,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找不到
基础性的支撑点,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达成。
误区之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
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
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手划上等号,省略了外
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
把个
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烁的成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学校、家
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
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缺乏实践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
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
现为言而不行。
误区之三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
不少教育者错把德育当代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的手段,突出表现一谈德育必是严字当头,把个人与社会对立。
f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需要,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听话道德视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爱与引导,更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
导致师生间的对立,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师在育德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以上谈及的德育误区,究其根源,主要是传统的德育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单方面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德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所以视野局限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掌握了这些规范就意味着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距、唯命是从,成了一个被塑造的客体,执着于此的教育者也就看不到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