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中也指出,社会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因
f此,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在生产力落后、物质产品匮乏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更谈不上多样化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多样,城乡市场日益繁荣,为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个人需求的多方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人们需要的特点是物质需要和生存需要的紧迫性和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因此,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和不断实现,就成了小康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全面发展的一个新目标。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普遍性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财富,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首先,生活资料(物质的和精神的)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全面范围内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维持人的生存的生活资料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需要正以其日益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形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和方向发展。其次,发展资料的需要。为了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力,人们要不断提高智力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因而要不断接受教育,实行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其中所需的发展资料必将日益丰富和多样化、高层次化。再次,交往资料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和频繁,因而对参加各种社会交往,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和交流沟通及各种信息交往资料的需要将日益丰富和发展。最后,创造美的需要。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交往需要及发展需要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的前提之下,人们还有更高的需要和追求。这就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美化生活、美化环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