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没有激发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实在是难辞其咎的。有人说:忽视情感,是“忘了教育的另一半”,这是各科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认知和情感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f三类目标归纳起来,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当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提出小学语文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会不会使语文教学复杂化,会不会加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呢?这就要研究“怎么做”的问题。多元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地、然后叠加起来一个一个地完成的,而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一体化地完成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整体性地完成呢?这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过程。其实,教学过程的优化,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重视、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真正到位、真正落实;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的情感也因为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逐步萎缩、泯灭。
可惜,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成为主流,基本上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基本格局是老师讲解加学生练习,讲解是传授知识,练习是形成技能,能力却自生自灭。难怪老师经常埋怨: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是不会。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孤零零的知识多半会被遗忘,这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能力,它决不是老师讲出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获得而逐步地提高
f和发展起来的。同样,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
也只有在自己学习中才能得到发展。三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家孟宪承曾经指出:兴趣是果而不是因。从来的国文教学只有老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老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是国文教学失败的总原,也是学生对国文没有兴趣的总根子;只要组织起学生学习国文的活动,“是一定不患学生没有兴趣的”。由此看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情感,是我们语文教学本身所造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