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食品价格波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主要的研究内容可归结为两类:一是食品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二是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的原因分析。对于食品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刘苗、陈蕊(2008)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同向变动的趋势。熊文静(2008)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后认为食品价格指数与CPI存在相关关系,并且食品价格指数是CPI的格兰杰原因,但CPI不是食品价格指数的格兰杰原因。余红艳、储德银(2010)结合HP滤波、交叉相关系数及协整关系检验,认为两者在长期趋势成分中存在着一定的因果互动关系,但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成分的分解中,来自食品价格的波动因素构成其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于非食品价格波动的因素对其波动产生了巨大的助力。对于食品价格指数上涨原因的分析,薛慧敏(2008)认为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及国内的成本推动是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赵如2007运用成本理论和供求理论探究了我国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认为成本推动、供求失衡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我国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动因。张益丰和张少军2007认为肉禽等食品价格的上涨源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饲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谭本艳(2010)运用Go
zaloGra
ger分解的方法,检验得出粮食和肉禽及其制品既是食品价格波动的长期驱动力也是短期驱动力;而蛋类是长期驱动力,水产品类是短期驱动力。薛慧敏2008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认为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成本推动、美元贬值和供给不足是我国现阶段食品价格攀升的主要原因。张文刚2008分析了我国食品价格上涨的利弊,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从上面的文献来看,关于食品价格指数波动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一是关于食品价格指数波动本身的研究较少,而研究其与CPI关系的文章较多;二是运用ARCH类模型研究食品价格指数的文献太少。方燕、尹元生(2010)利用ARCH类模型研究了国内物价水平的波动,得出物价波动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效应”。但是根据实际情况,CPI中的八大类每类波动情况不同,尤其是食品类波动最明显,因此有必要分类具体讨论其波动状况。
从国内外学术界对食品价格的研究现状来看,均是从生物能源、成本推动、供求关
2
f系、全球经济等宏观经济因素来分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