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认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法与学法(一)教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结合观察讨论法和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3)分组讨论,通过伙伴式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积极引导,及时评价,体现了新课标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的要求(4)对一些开放性的课题鼓励学生多从网上搜集资料,开阔视野。
四、教法过程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站等材料到如
新课,设疑“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
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制作课件时这里我突出了两个知识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介绍时我分别使用了图片和动画演示实验,不仅体现课件的科学性,也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
镜才能看到。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我再就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我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课件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还对模式图中鞭毛和荚膜链接了视频,让学生建立更直观、立体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我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分别填写比较表格。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突破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