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环境观摘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未来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共同任务。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环境中表现出的自然观对于解决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着重大启示作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从文化学以及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对传统民居建筑环境中大量的实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深刻的文化渊源,总结民居建筑环境的特点及我们应当学习的精华。关键词民居建筑环境和谐天人合一1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共生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像建筑艺术和环境的关系那么密不可分,离开了环境,建筑就没有了意义。我国区域辽阔,从南到北跨5个温度带山地丘陵在总面积中占绝对优势,真正的平原只占11。多样的气候,复杂的地形使得传统民居为了适应它们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型式和格局,各地丰富的自然建材表现了乡土特色。从生产方式的层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的创造发展都离不开农耕的社会生活基础。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化讨论的中心。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发展不仅表现出人类适应环境的高超精湛的技法和艺术,而且建筑本身成为人们的生活环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居环境思想。11因地制宜民居建筑以自身的形式变化,使自然条件发挥较大的作用。遍布
f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以围合的院落式为基础,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气候状况,民居建筑的格局和形式都有相应的变化,东北地区太阳入射角很小,一年中半年上是漫长而严寒的冬季,抗寒是民居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争取更多的太阳辐射,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单体建筑之间保持了较大间距,形成了建筑物间距较大的“东北大院”。华北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四合院中的建筑格局适应了华北地区的纬度位置,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条件。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冬季长而冷,为了满足保暖防寒的需要,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多开南窗,室内普遍设火炕,建材中用泥较多,外型较厚重。在亚热带的华中和华东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空气湿度大,热量不易蒸发,民居建筑最重要的任务是避暑。为了遮阳,院落中建筑物缩小了间距,以期获得较大的阴影,同时建筑物间距缩小形成聚落中的窄巷,有利于加大风速。热带的华南长夏无冬,建筑物间距进一步缩小,院落变成了天井。亚热带和热带民居建筑的重要任务是降温、通风、避雨、防潮,房屋高度较大,出檐较深远,屋顶坡度较大,结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