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楚。如杜牧的诗句:“又落他乡泪,风前一满衣。”(《逢故人》)李商隐的诗句:“岂关无景物,自是有乡愁。”(《无题》)等等。而在表达道家意义上的家园情怀时,多注重内心向心灵家园的回归,所以显得更加的自然、平静。如储嗣宗的诗句:“唯有田家事,依依似故乡。”(《南陂远望》)薛逢的诗句:“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九华观废月池》)等等。无论是儒家意义上的家园情怀,还是道家意义上的家园情怀,在表达对“家园”(现实的和理想的)的眷恋和期待“回归”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
那么,晚唐诗人的这种“家园”的眷恋和“回归”的期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直抒胸臆的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是诗人情感瞬时爆发的结果,是内心情感强烈涌动的体现。且看杜牧《送友人》一诗:“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诗人将“乡思”这一深切的情感以“滴”这一动作来表现,突出了“乡思”之苦,而这“苦”又在漫漫夜雨中显得悠远而深刻,可见其悲凉与苦楚。
再看贾岛《下第》一诗:“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诗人病中思乡,以直抒胸臆的诗歌表达方式让这种思念具备了更强的打动读者的力量。
(二)托物言志的表达
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诗人惯用的情感表达方式,晚唐诗人在表达家园回归情怀时,也常常寄情于物,托物表志。通过对大量晚唐诗歌的披览,我发现晚唐诗人的家园回归情怀常托在两类“物”上。其一是“雁”,且看下面这些诗句:
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杜牧,《中途寄友人》)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赵嘏,《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行逢海西雁,零落不成行。(马戴,《早发故园》)
以雁寄思,以雁的来去自由来反衬诗人自身归家的不自由,这是中国诗人的习惯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在晚唐诗歌中又一次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晚唐诗人的家园回归情怀所托的第二类“物”则是“书(信)”,且看下面这些诗句:
百回信到家,未当身一归。(贾岛,《客喜》)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雁飞关塞霜初落,书寄乡闾人未回。(刘沧,《秋夕山斋即事》)
一夜塞鸿来不住,故乡书信半年无。(杜荀鹤,《湘江秋夕》)
这些诗歌都用了“书(信)”这一实体的“物”来承载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诗人们把思念家乡的情怀附着在一封封书信上,表达了既深且重的家园回归情怀。
三
在简略分析了晚唐诗人家园回归情怀的表现以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