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求教。拜了王、梁为师后,蔡尚思进入了拜师热,又拜北师大名学者陈垣为师,又到天津拜梅光羲为师,又拜蔡元培、柳诒征为师……他在《蔡尚思自传》总结道:王国维教我治经学与勉励我不自馁、自限;梁启超鼓励我成一家之言研究思想史,陈垣教我言必有据,戒用浮词;梅光羲最鼓励我治佛学;蔡元培在教育行政上做出最好榜样与常介绍我教大学;柳诒征给我多读书多搜集资料的机会与经常为我讲近代掌故,这个长辈给我的教益,超过了我的所有老师,是我学术上的最大恩人。学问从老师中来,而思想则要从非老师来。哪些人是他的非老师呢?第一个是他的母亲郭有。母亲郭有就教导我,千言万语都没有‘为老百姓而读书’,‘为老百姓打不平而读书’这两句话重要,只要不曾忘记这两句话,就算得一个不忘本的好人了。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许多儒家经书。第二个非老师可以算是墨子。蔡尚思认为,墨家敢于为百姓鸣不平,反对宗法,反对宿命,反对述而不作,反对知而不行,优点最多。第三个非老师要算是唯物论。1931年至1934年,蔡尚思在武昌华中大学教书期间,通读了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在当时的时代潮流下,这一读就读到了思想方法,从此蔡尚思的一切著作,其方法只有一个,皆是唯物辩证法。第四个非老师当是图书馆。蔡尚思认为死老师(图书)胜过活老师,每到一地,必以泡图书馆为乐。1925年到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是其整天常待之地。1931年到武汉,又以湖北省立图书馆和汉口藏书家徐恕家为业余读书处。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更是入住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住读了整整一年,白天在书库读书,晚上向柳诒征馆长请益,遍读中国古代集部史书,从此奠定了治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历史的深厚基础。1935年9月至1941年到沪上后,又在顾廷龙主持的沪江大学图书馆、合众图书馆常年借读,从此年年不离图书馆,以图书馆为太上研究院,为终生最高学府。1990年,为了编著《周易思想要论》,蔡尚思仍以85岁高龄每天挤公共汽车去上海图书馆,早出晚归,坚持数月。在中国,这样勤于请图书馆当老师者,恐怕也是无人出其右了。(选自2004年5月2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f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蔡尚思先生年少就熟读韩愈之文。读韩文的最大收获,就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为求大发展,他入京求学。B、蔡尚思先生能成为中国古书的博学之人,完全得益于他的求师之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