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企业“用工荒”
201271292804肖飞来源:《浙江经济》2011年第18期
季节性小作坊式的企业往往招不来、留不住真正能推动企业成长壮大的中层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及熟练普通工人。
近年来,随着海宁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推进,全市用工需求大幅上升。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回暖和投资增加,太阳能、包装新材料、汽车零配件等新兴制造产业方兴未艾,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制造产业需求强劲,各企业订单日益增多,企业增产扩产、意愿强烈,全市用工缺口进一步增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小作坊生产管理式企业属于常年性缺工状态。
用工的困难和考验
目前海宁市中小企业主要集聚在皮革、经编、太阳能、五金、包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行业,超过90的企业属于小作坊式生产管理型企业,而这样的季节性小作坊式的企业往往也招不来、留不住真正能推动企业成长壮大的中层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及熟练普通工人,原来在劳动市场占据强势地位的招工企业开始面临“招工难、留工难”的困境。
适龄劳动力结构变化,“人口红利”趋于弱化,用工结构性矛盾较大。调查发现,海宁市制造企业青年劳动人口产业转移与流失速度过快。一部分青年劳动者限于自身能力不足而就业困难,青年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既相对过剩又隐性短缺,于是“劳动人口争夺”现象开始出现。农民工资源之所以在“用工荒”背景下被争夺,其实质恰恰是海宁市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的前期征兆。
f部分企业用人留人观念、手段及方式落后,区域性用工紧张明显。每年用工流失率较高的企业,其在用人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求职者或留职者会逐渐流向综合条件更佳、更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和岗位,区域之间劳动力竞争趋于紧张和对立。
劳动力市场激励机制不健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本地缺工严重的企业多数是小企业,这类企业招工的时候主要考虑招聘的区域限制和成本约束,自主招聘的动力不足,成效也不明显。一些对策结论将此轮“用工荒”定性为局部性、阶段性企业招工难问题,认为金融危机过后,用工荒问题自然便会迎刃而解,导致政策扶持缺位。出现“招工难”后,行政主管部门找不准问题的实质,拿不出有效对策,甚至政策错位。
“用工荒”的作用机理
首先,结构性、区域性招工用工矛盾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中小制造企业“招工难”、“用工荒”成为常态。经济周期性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