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祠183家训183家风
走进库宗桥李氏宗祠,十条家
规规出好家风
编者按: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又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祠堂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现代文明,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传承优良家风,以家风促政风净民风,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县委宣传部决定从9月中旬起,组织县电视台、县新闻网、县手机报、县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传承优良家风,寻找最美祠堂,为读者讲述蒸阳名门的宗祠文化,解析我县社会发展背后的精神支撑……看看好家风如何在蒸阳家庭中传承。库宗桥枫树堂李氏宗祠衡阳县库宗桥镇境内的金华山寺始建于唐朝末年,在当地闻名遐迩而山下有一个叫枫树堂的地方,堂屋中有一栋明清风格特色的建筑,距今已超过300年历史的李氏宗祠。宗祠面朝金华山,民间院落建筑,砖石木构造,整祠分别由禾堂坪、大门、天井、大堂、风雨亭过道、回廊组成。大堂内立木质8根,直径达40厘米,高大、粗壮,使整个建筑的空间开阔、雄伟。梁上刻着精美的花草树木,民间传说等图案,堂后青砖墙封檐,正中置神龛,供奉李氏先祖神位。据已经88岁
f的族人李克生老人介绍,自己家族祖先李青山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出生于江西太和(现江西省吉安太和县),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奉旨督粮来到衡阳,并监修南岳圣殿,死后葬在衡阳,宋朝皇帝怜其功高封为“南阳候”,并在衡阳市青山街为他建立青山庙。第七代李敏的三个儿子李程秦,李程奉,李程泰,因战乱分别分居于三阳(衡阳,祁阳,邵阳),现衡阳县库宗桥镇的李氏为长子李程秦的后裔。康熙丁未年(约1667年左右)李青山的第十六代李大成有8个孙子又在衡阳三个地方,各自建立了八个宗祠,后传“三湾八堂”就是说于此,“枫树堂”,就是其中一堂,距今超过300年,李氏至今已经发展到了35代,祖谱也经过了六次修整,而“枫树堂”300年以来始终成为李氏宗族最为尊贵的精神寄托场所。为了防范族人的越轨,破坏家族和社会安定,引起混乱,从而带来惩罚,伤害家族全体成员的社会名声和经济利益。在衡邵李氏第六修谱的宗规族约上清楚的记录:为使我族老少在人生道路上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行为规范,从善循良,有所建树,特制订十条族规。族规中除了禁止族人“不酗酒,不赌博,不斗殴,不嫖娼,不诈骗,不偷扒盗,不违规,不贪污腐化,不犯刑律,不加入黑组织”十不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