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与维修
一、设备管理及维修发展史1、维修发展史自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维修工作,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设备管理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设备管理学科。(1)事后维修阶段事后维修就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发生了损坏或事故以后才进行修理。工业生产刚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的简陋,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并且是由有经验的操作工人自行修复,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的数量和复杂化程度增加设备修理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修理难度越来越大,原有的操作工人兼做修理工人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逐渐从操作人员中分离出一部分人去专门从事设备的维修工作,随之也产生了较简单的设备管理。(2)预防维修阶段随着机器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机器设备的故障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上的损失已不容忽视,于是在1925年前后,美国首先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设备管理开始进人防止故障、减少损失的预防维修阶段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苏联时期的计划预修制,这是一套较先进、完整和实用的预防维修管理体系,其基础是是设备试制阶段的满负荷试验,在劣化规律的基础上确定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时间模式。并以修理复杂系数和修理周期结构为基础建立维修计划,按设备的复杂程度制订出各种修理定额,作为编制预防检修计划的依据。我国1956年引进,并于设备工程师、管理干部和维修技工结合,建立和健全了相应的设备管理组织,形成了企业设备管理的基本模式,且计划预修制成为设备管理和维修组织的主要方法。在苏联专家撤走后,蜕变为计划维修。(3)系统化管理阶段生产维修:1954年,通用电器公司提出“生产维修”概念,强调要系统地管理设备,对关键设备采取重点维护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将维修作为后勤工程学去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提出了设备管理后勤工程学观点。它是从“后勤支援”的要求出发,强调对设备的系统管理。至此,设备管理从传统的以维修为主管理转为重视先天设计和制造的系统管理。设备管理开始复杂化起来。背景是设备的复杂化。
状态维修与综合管理:1970年,杜邦公司首先倡议状态检修CBM,Co
ditio
basedMai
te
a
ce也叫预知性维修PDM,PredictiveDiag
osticMai
te
a
ce。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当前的工作状况为依据,通过状态监测手段,诊断设备健康状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