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桂花雨》一课评课稿
作者:徐红艳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4期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是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美好生活的眷恋和淡也浓、甜也涩的思乡之情。一、教师自身素质1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很适应教师职业。2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教师能将课程标准要求内化并转化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二、课堂教学(一)以读为主线,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读”的重要性。同时,新课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关于朗读的核心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孙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点,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给予学生大量朗读时间,在读中进行感受与体会,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努力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建议上课老师:1在针对文本中的某几个重点处语句或段落,采取自由读、个别读或范读等方式,由品赏朗读、对比朗读(对比朗读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比较高下,而在于学生在互相倾听的比较、鉴别、分析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相似的个性化理解,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来领悟作者情感,自然水到渠成。2文中“杭州的桂花香”和“家乡后院的桂花香”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结论一定是杭州的桂花更香,但是目的不是比较哪个地方的桂花更香(也许一样香),目的在于引出母亲的“话”,达到表达“思乡”这一主旨的目的,“因为快乐就难忘,因为难忘就回忆,因为回忆才更思乡”。3要关注朗读的针对性,这就突显了“读”时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的重要性了,所以有问而读的“问”的设计就要尤为精心。(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学生不仅仅是容器,更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孙老师在上课伊始,就问及“你置身桂花树下的感受”;还有课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场景,让学生谈感受,这些都无疑是挖掘教材中想象的训练点,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体会,同时还丰富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建议:在品味“摇花乐”处,带着“你能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任务,让学生闭目倾听、默想,然后让演讲能力强的学生读“摇花乐”一段,读完让学生(甚至可以延长一些学生默想的时间)说一说。这样坚持训练,一定会在丰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