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词写景、叙事、抒情有机融合,试鉴赏这一特点。(3分)
f【参考答案】一、(1)这句词将富贵人家乞巧的奢侈与在七夕节的清苦生活相对比,既突出了自己生活的清苦,更以“清流叠嶂”寄托了自己正直、高洁的道德情操。(3分,“对比”1分,“突出生活清苦”1分,“寄托正直、高洁的道德情操”1分)(2)这首词运用了融情入景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自然、真挚。上阕,融情入景,朦胧的月、淡淡的星、南飞的乌鹊,蕴含着一种朦胧、欢快的情感,“清流叠嶂”蕴含着自己高尚的节操;下阕,直抒胸臆,“佳人何在”表达了自己对意中人(或知音)的呼唤,“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倔强抗争。(4分。“融情入景”2分,“直抒胸臆”2分)二、(1)“急雨收春”意思是急雨凋零了花朵,收走了春色,“斜风约水”是说风阻拦了池水,所以池水溶溶。(2分)“收”“约”二字写得饱含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与无奈之情。(2分)(4分。解说每字各1分,情感2分)(2)本词一二句写景,描绘残春的景色,三四句抒情,承接一二句表达惜春之情,五六七句叙述自己读妻子书信的场面并抒发感受,八九句是抒情,抒发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词将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3分。指出具体写景、叙事、抒情具体内容1分,评述“有机结合”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龙潭夜坐明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答案: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意思答对,要点答全即可。)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