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老师发现坐在后排的一位很爱做小动作的男生又在开小差了,就点了他的名:“XX,老师很想听听你的看法。”谁知,这位学生很有个性:“老师,这个问题我可以不回答吗?”老师很是有修养:“当然可以,但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学生说:“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为什么?”老师锲而不舍。“因为田忌怎么敢赢大王?当然是齐威王赢了!”全场哄堂大笑。老师仍旧是那么彬彬有礼地说:“你真有自己的思想,但老师还是希望你课前能认真预习一下。”看到这,我不禁哑然失笑,先不说学生这种富有个性的回答,也不说教师不愠不怒的修养以及他“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理念,就光从他最后“老师希望你课前能认真预习一下”这句话,就颇耐人寻味:既然课前预习一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个问题提得还有必要吗?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
f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了不可缺少的纽带,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课堂提问如果运用得当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新的灵感。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创造情境,营造提问的氛围。在教学中,奉行“微笑教学”的原则,和蔼对待每位学生,他们很愿意参与到教师创设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去,也有勇气将自己心中的问题说给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其次,要难易适中,兼顾全体。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深奥,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例如:分析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时,鉴赏人物形象是关键,如果直接提问祥林嫂是一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