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矾花记录在表
31中。
5、按14同样的步骤把混凝剂投加量改为b、43b
f数据分别记入表32、33。
五实验数据记录
1、原水特征温度25摄氏度ph在67之间。
2、测
定混凝剂的最小投加量。
表1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
3、测定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
表2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4、混凝剂与助凝剂最佳投加比例的确定
表32助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六、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分析表一知混凝剂最小投加量是18ml相当剂量90mgl。分析表二知混凝剂最佳投加量是18ml相当剂量90mgl。
分析表三知助凝剂最佳投加量是03ml相当剂量0015ml。最佳投加比例是601。
七、试验误差分析
本实验操作时震荡的时间不够长没摇匀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最小投加量的测定。另外实验用水大颗粒悬浮物没有过滤影响了实验的观察。今后的事件中我组人员需更加认真负责更加有耐心。
五、实验数据处理1、实验记录表
混凝沉淀实验记录2、吸光度与投药量关系曲线
3、本实验过程及方法设计中的确有需要加以改进之处
f原因是改进的建议是六、思考题
1、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是水温Tph电动搅拌器转速
混凝剂的量水中杂质的成分、性质及浓度。
2、混凝剂投加的量过大效果不一定好的原因是
3、若实验有混凝剂投加量和最佳ph两个因素的变化对混凝效果应该采取正交实验设计此实验如下表正交实验表混凝剂量mgL90225360495615750ph4s1s2s3s4s5s6
5s7s8s9s10s11s12
6s13s14s15s16s17s18
7s19s20s21s22s23s24
8s25s26s27s28s29s30
9s31s32s33s34s35s36
理解最好按三因素四水平进行正交设计。
篇二混凝沉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
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方法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数。
f二、实验原理
1混凝作用原理包括三部分1压缩双电层作用2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这三种混凝机理在水处理过
程中不是各自孤立的现象而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随不同的药剂种类、投加量和水质条件而发挥作用程度不同以某一种作用机理为主。对高分子混凝剂来说主要以吸附架桥机理为主。而无机的金属盐混凝剂则三种作用同时存在。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
电位。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
的混凝效果。相反当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因为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胶体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