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GBT24353是一致的,这种认识中国早在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文件中就有体现。3、简化和重新定义了ERM同时我们还可以比较ERM的定义。旧版框架对ERM的定义为:ERM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新版框架对ERM的定义为:组织在创造、保持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结合战略制定和执行,赖以进行管理风险的文化、能力和实践。可以看到,新版框架简化了对ERM的定义以方便阅读和记忆。新定义方便所有读者的理解,而不只是风险管
f理从业者,新定义包括文化和能力而不只是过程,更加强调风险与价值的相结合,突出价值创造而不只是防止损失,这样也避免了和内部控制定义的界限不清。4、强调风险与价值的关系新版框架中,ERM被视为战略制定的重要组成和识别机遇、创造和保留价值的必要部分。新版框架中ERM不再是主体的一个额外的或是单独的活动,而是融入主体的战略和运营当中的有机部分。5、真正定位了风险管理与战略的协同作用新版框架注意到了自旧版框架发布以来,组织在实践ERM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定位,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和目标等,新版框架定义了风险管理工作的高度,包括:战略和业务目标与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不匹配的可能性;选定的战略所隐含的意义;执行战略过程中的风险。6、重新定义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旧版框架中,风险容量(RiskTolera
ce)只是颗粒化的、更细节的风险偏好(RiskAppetite)。新版本中,风险偏好保留了原来的定义,即主体在追求战略和业务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承受的风险量,而将风险容量重新确定为可接受的绩效变动区间(AcceptedVariatio
i
Performa
ce),新的定义更加明确和可度量,有助于组织在给定绩效目标下计算可以承受的风险边界。三、新版ERM框架主要内容解读新版ERM框架的五要素和23个原则图3:新版框架五要素和23条原则
f风险治理和文化风险治理和文化组成了ERM所有其他部分的基础。风险治理定下主体的基本基调,加强ERM的重要性并确立ERM的监管责任的分配;文化则是主体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对风险的理解。1实现董事会对风险的监督:董事会对主体的风险监督负有首要责任。首先要确认董事会和管理层对风险治理的责任分配。一般来说,董事会成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