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到现在,大致上可区分出这样几种社会生产样式:原始狩猎生产样式、原始采集生产样式、牧业生产样式、农业生产样式、商业生产样式、工业生产样式。与这几种生产样式相关联,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六种文化形态:原始狩猎文化、原始采集文化、牧业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六种文化是从人类历史整体说的,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并非都要经历这六种文化。但是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折射出一个巨大的差别来看,凡是完完全全经历了这六种文化的民族在认识上与社会生活上就比较成熟,就站到了世界的前列,而没有完全接受这六种文化的民族就表现出先天不足,只好尾随历史之后。占有是生命本质的特点,因为占有,生命才能维持其存在,“种”的绵延也才能成为可能。占有是求生存的前提,从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数百万年,为了占有,开发出多种优良心理品质,如冒险、进取、拼搏、抗争、坚持、创新、对抗、勇敢、无畏,这些都构成生命的活性精神元素。与这些元素相配合,也开发出忍耐、退却、调和、妥协、屈从,这些构成生命中的惰性精神元素。人类在和万物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主要依靠生命中的活性精神元素,
6
f惰性精神元素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原始初民的精神元素是统一的,自从发生了牧农业分工后,对原始初民身上的活性精神元素和惰性精神元素的继承、选择上就有了各自的侧重点。因为牧业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原始初民相比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了生命中的活性精神元素,而农民比牧民的优越处在于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长产出粮食,尽管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还很低,但被大自然摆布的程度已比牧民大大减轻。农业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比牧业社会高得多。宝塔形的多层社会网络已经能在最大范围内把众多的人调动起来,用社会的合力对付自然灾祸,于是农业文化更多地发扬了原始初民的惰性精神元素。从此,世界上就形成两个系列的文化:一是高扬人的活性精神元素的文化草原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一是以高扬人的惰性精神元素的文化:农业文化,这就造成了农业文化与牧业文化的根本分野,也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分野。草原文化是动态文化,不停地变动。牧业文化是尚力的,游牧民族形成力崇拜,特别是追求暴力。战争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娱乐,有战争的时候参与战争,没有战争的时候就参加体育,体育是假想的战争,是在假想的战场±与假想的敌人较量,使人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激励人身上的活性精神元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