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6、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7、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8、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9、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10、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1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句: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宋何罪之有?(《公输》)④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1马之千里者。《马说》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1
f2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①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