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一、村镇的概念
村镇、村镇体系、村镇规划
村镇的形成及特点
是乡村居民点的总称,包括村庄、集镇和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它和城市共同组成完整的城乡居民点体系。二、村镇的形成1、居民点A、是由居住、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综合体,是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聚居场所。B、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之后。C、是由人类、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构成2、村镇的形成A、居民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现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牧业的分离)之后B、我国的居民点依据它的政治、经济地位、人口规模及其特征,可以分为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两大类型。城镇型居民点分为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城镇(县城镇、建制镇)。乡村型居民点分为乡村集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和村(中心村、自然村)。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共有乡镇39054个,其中建制制19811个;共有村庄694515个(不包括台湾地区,以下同)。1)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
f2)集镇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3)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的所在地,是农村中从农业、家庭副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的较大居民点,设有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4)基层村也就是自然村,一般是村民小组所在地,是农村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一般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甚至没有。三、村镇的特点1、规模少,布局分散是由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和便于耕作管理的要求造成的2、村镇类型多样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声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从而形成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民俗民风、生产特点,乃至建筑风格等方面呈多样化格局。3、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的不同,造成村镇规模、分布密度、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等不同。4、同城市相比,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5、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第二节一、镇村体系1、概念:镇村体系是以某一镇为核心,形成一定引力范围的村镇居民点网络。村镇体系与村镇规划
f2、构成:建制(集)镇(中心集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