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武陵民族区”命名的价值取向及其意义
作者:赵心宪来源:《民族学刊》2017年第02期
摘要武陵民族区概念的学术命名,是李绍明先生五十年西南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运用历史方法的重要基础理论成果之一。重提《李绍明民族学文选》、解读“巴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学理认识涉及到的历史方法学术关联。参考“武陵民族区”概念学术命名的价值取向,从武陵地域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问题研究切入,可能寻找到创新问题原点;而“武陵民族区”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人类学概念学术命名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打开新世纪巴文化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可能更有启发性。
关键词武陵民族区命名;价值取向;历史方法;巴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2006209
“武陵民族区”是我国当代国际知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在新世纪初提出的区域民族学概念的核心学术命名之一。《李绍明民族学文选》(下文简称《文选》)由成都出版社出版于上世纪末期。马曜先生撰写的《序》前扉页,附有谭继和研究员与冉光荣教授1995年12月,同意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基金会资助出版的推荐:“《李绍明民族学文选》为李绍明先生历年来在该学科中辛勤耕耘的成果,反映他本人、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省民族学研究的历程和学术水平,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们乐意看到该文集早日问世。”1结合新世纪初李先生的民族学论述及其相关的学术活动,可以认为《文选》的正式出版,是李绍明先生区域人类学民族学核心思想形成前的一个重要学术总结,而且集中体现在民族问题研究历史方法的自觉应用方面。这可以从《文选》的“作者简介”,与其《后记》的表述文字得到进一步了解:
“李绍明,土家族,1933年12月生,四川省秀山县人,50年代初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和西南民族学院民族问题研究班。从事民族研究多年,先后任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四川藏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及西南民族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及四川省人大常委等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专著有《民族学》、《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羌族史》、《川东酉水人家》等。”1
《文选》言简意赅不足千言的《后记》,是李先生自己撰写的,共三段文字,前两段尤其重要,不妨同样照录:
1“这本论文选收录了笔者58篇论文。这些文章是笔者从196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