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至1982年失业率已接近10%,在19731982年的l0年间,平均失业率约为69%。1965年,美国制造业的设备利用率为86%,至70年代末,该指标已下降至70%以下。“滞胀”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进退两难:刺激需求,会使通货膨胀更加恶化;抑制通货膨胀,又会导致生产更加萎缩。面对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的威胁,传统的凯恩斯理论失宠了,以供给管理为重要特征韵“总供给”性的财政政策登上历史舞台,供给学派主导了政府政策的制定。供给学派最重要的政策主张是减税,减税的重点是公司所得税,通过减税刺激供给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高赤字、高失业率、高通胀、低增长的经济环境下,里根接受了供给学派的主张,提出了“三少一增一紧”政策,即“减少税收减少非国防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国防支出,同时支持联邦储备局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里根以供给性的减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以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并同时试图削减支出来实现预算平衡。值得强调的是,里根减税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减税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减税,不管是l954年艾森豪威尔的减税还是1964年肯尼迪一约翰逊减税,都是凯恩斯主义式的需求性的减税,即减税的最初目标都是为了刺激总需求,阻止经济衰退,这与20
3
f世纪80年代里根供给性减税完全不同。里根减税使美国经济从1982年底转向复苏,到1984年生产增长率达到6.8%,成为30多年来最有力的增长。失业率由1982年的lO8%降到1988年下半年5354%,通货膨胀率也降到42%。特别是80年代,美国政府利用公共政策调整机会适时促使产业升级,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调整经济结构,取得明显进展,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打下了基础。比如,自198o年以来,美国用于工业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年均增加lO3%,用于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61%,使得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之一。
四、2O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1986年至1990年,税收政策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政府支出却高位增长,导致了巨额赤字,达到1991年财政赤字已达2687亿美元的最高记录。与高赤字相伴随的是高负债、高利率、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共同构成了所谓的“五高”问题。“五高”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终于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布什总统在位期间的经济衰退,给里根供给性经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1991年,迫于1986年税改后的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