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俄国农奴制改革
班级
课题
姓名
复习要求复习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总课时1主备人张齐胜根据考纲内容,熟记基础知识,学会分析,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相互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1、时间: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3、主要内容:
1
f(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3)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在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4、评价: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1)进步性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2)局限性(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1、目的:使俄国专制制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2、经济近代化表现:工业:19世纪末,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纺织业最为发达、20C石油初第一、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工业产量迅速增长农业:农村中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