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事件发现:不论要约收购成功与否,在收购事件前13个月的时间里,收购方股东能够获得相当显著的正超常收益率,目标公司在事件发生日也能获得相当大的超常收益率。然而,AgrawalJaffe和Ma
delker1992及Mage
heim和Mueller1988等人的研究结果均发现公司并购后的经营业绩有所下降。La
gtieg1978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公司并购后的业绩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尽管被并购企业股东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ab
ormalEar
i
g,但无论是从收购日前后3~5日的短窗口还是从收购前后3~5年的长窗口来看,收购企业的股东财富都受到了显著的损失Je
se
Ruback1983A
dradeetal2001Jarrelletal1988。Gregg、Jarerell和Poulse
1989通过分析1960~1985年之间发生的663例成功并购案例后发现,目标公司平均超额回报率超过20%;并购方仅有114%,但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收购方样本的超额收益甚至出现了负数11%。由此看出,并购的经济后果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协同效应假说sy
ergeticeffectshypothesis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解释收购方并购后业绩滑坡的新理论也应运而生,其中包括Roll1986的自大假说HubrisHypothesisJe
se
1986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freecashflowhypothesis以及Shleifer和Vish
y2003的套利假说arbitrageurhypothesis。A
drade等2001在总结国外这些研究文献后指出,任何具有解释力的并购理论都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制度的影响。诚然如此,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国内也出现了大量的并购重组案例,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其中,洪锡熙和沈艺峰2001分析了3个公司多次收购同一上市公司的案例后发现并购不能给目标公司带来显著的超额收益。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对1999~2000年
2
f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349起并购事件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并购仅仅给收购方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西方成熟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从短窗口事件反应和长期财务业绩两个角度来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也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尤其是短窗口检验李善民、陈玉罡,2002;陈信元、张田余,1999;高见、陈歆玮,2000,但通过以财务绩效为评价标准的研究却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在并购后公司长期绩效表现为先升后降或先平后降的明显特征冯福根、吴林江,2001。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以1997年的重组公司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样本公司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重较重组前一年均有所上升,而负债率却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发现重组是有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