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高2018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城市布局建设中,《管子》主张“因天适,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是A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B礼制等级思想的破坏C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D城市功能的发展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说明追求严格尊卑等级秩序的礼制思想遭到破坏,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2贞观五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这表明A中央机构职能大的转变B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C唐初皇帝具有慎刑理念D唐初行政受司法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说明唐太宗时期的“九卿议刑”制是为了谨慎适用刑罚,表明唐初皇帝具有慎刑理念。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重视道德教育,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行政和司法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3宋明以前,在传统伦理思想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一般借钱或办事都以诚相待,不打借条,不立契约,但宋明以后,按契约办事已成为习尚。以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经营业务扩大和商品意识的增强
fB以家庭投资方向经营手段的变化C农为本观念发生了变化D政府政策转向务工经商【答案】A【解析】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随着经营业务的扩大和越来越频繁的商品交换,人们的契约意识增强。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契约意识,不是经营手段的变化,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均排除。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材料表明A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被动近代化B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对传统儒学的突破C中国近代化是内外作用下的主动过程D中国近代化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