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对写得精彩、精妙的课文和片段做到熟读成诵。这样一篇一篇地读,消化吸收,日积月累,学生对于如何观察分析事物、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认识将日渐提高,词汇句式也日渐丰富,这就为写好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都要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松鼠》这篇课文,作者从两方面介绍了松鼠,即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描写外形时,先总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然后从四肢、面孔、眼睛等方面进行分述。描写松鼠的生活习性时,分别从活动、搭窝、食物等方面叙述。通过对松鼠外形与生活习性的描写,展现松鼠是一种美丽而又机灵的小动物。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认识松鼠、了解松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松鼠》这篇课文的学习,知道描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并抓住其“外形”与“生活习性”,在课堂上口头描述。最后,学生相互评价,教师集中点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加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加之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一定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读是写的基础,深入的读和深切的感受是写的源泉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井底之蛙》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如同走进了东海,感受到了“东海之大乐”,体会到了那份见多识广的愉悦。同时,我也认识了一只安于现状、目光短浅、骄傲自大的“井底之蛙”。学生在明白这则寓言的哲理的同时,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充分的展露。通过对青蛙“快活生活”语段声情并茂地朗读感悟,学生对“青蛙浅井之乐”有了大致的认识。在习作环节,通过课件,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得到了充分调动,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梦想的翅膀在放飞,学生思如泉涌,顺畅写出了“东海之鳖的大乐”。在课堂交流展现中,我们目睹了学生的风采,感受到语文课堂通过有效的读也能促发学生的习作思维。
三、找准阅读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为读写结合留“话茬儿”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还是以《井底之蛙》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留的“话茬儿”也能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课文着重介绍了青蛙的“浅井之乐”,当它听了东海之鳖的话之后,顿时“瞠目结舌”,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见识是多么短浅。而学生在朗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