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引入概念,激发学生深入讨论的情境、学生将知识内化和外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比较与鉴别、分析与判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主动实现意义建构。数学活动式教学模式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其特点是:重视问题的提出而不仅是解答数学问题;强调通过生活经验建立数学图景激发学生乐于参与,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注重保持认知的灵活性,协调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自我评价。知识在师生“开放”的互动取代“僵化”的单向灌输中传播。由于更注重“人”的因素,它是一种基本的、开放的、可无限细分的宏观模式,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以教师水平和学生特点、所授课的类型和教学硬件条件作为设计的依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活动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活动式学习达到理想的目标。一、活动式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f传统教学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的情感、社会性、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没有得到关注,学生处于被动与依赖地位,缺乏主动性;经验的贫乏与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兴趣狭窄且不稳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式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于教育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营造他们积极的学校生活体验,围绕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形成,开展培养数学素质系列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将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兴趣、情绪调节活动场所,引导学生学会经常进行经验体验,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构建知识,通过告知同伴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与自信心和自我探究的行为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发生内在的重要变化,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益。二、活动式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在讲台,教师也不再是处于学生学习的“独尊”地位。在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荷兰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