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靖远县西关小学
何彩霞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1、平等相待学生,转变教学心态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记得去年班上新来了一位学生,由于小时侯被火烧成重度残疾,脸部的样子让人不敢看,手臂伸不直,刚开始学习成绩很差,特别是钢笔字(由于手握不紧)不成样子,他自己也不愿和同学交流,感到很自卑。通过多次谈心,我帮助他树立信心,让他感到我能行,我会赶上同学们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终于赶上来了,学习的信心也有了,与同学交往也增多了。学生在这样一个人
1
f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与学生谈心,认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我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我积极地与孩子作交流,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他,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我告诉他如果一周内不影响课堂秩序,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