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情结,这种情结包含着家长的经验教训,把子女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3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几乎所有中国孩子胸前都曾飘扬过红领巾,人人都知道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红旗一角”,对于初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奠大的荣誉与向往。然而没有想到,在某地的一所小学,竟然会由此派生出一条惹眼的“绿领巾”来。“绿领巾”本身并不惹人厌憎。有不少城市在尚不到人队年龄的一年级新生中间试行“绿领巾”,将它作为少先队“预备队”的标记,衬着一张张稚嫩笑脸,像新长出的苗苗一般可爱而充满希望。但这一次,这一小学的“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被学生们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因而格外触目惊心。看见孩子们一离开学校就赶快摘下“绿领巾”藏进书包的动作,听见系“绿领巾”的孩子说“不戴怕老师说”、系红领巾的孩子说“你学习差,只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时,这样的触动尤其强烈。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人格健全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也很难想象,一个仅因学科成绩优秀或拥有了“红领巾”“五道杠”就被娇纵的“优等生”,即便日后成为“精英”,便会陡然懂得平等待人、体恤弱势人群。一位16岁的“神童”博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应当做“王者”“人上人”,且要求并不富裕的父母付全款为他在北京买房,此等表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种单薄教育理念的缺失。4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结束,最终有152万人审查合格,平均每个岗位有77人竞争。其中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最热岗位竞争比达7192:1。早在此前,
f为了能让“有志者”顺利“闯关”,不少公考培训机构大显身手,甚至有“好事”的高校,堂而皇之地开设了以公考应试为目的的“选修课”,乃至“必修课”。公考培训究竟可不可以“入课”、该不该“人课”尽管当事的学校声称有助于学生就业,应该提倡。但大学当以培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