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对应相等”与“分别相等”有无区别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于是,学生开始“无疑处生疑”,动脑筋思索,直至构造出反例:△ABC中,a27,b36,c48
f△A′B′C′中,a′36,b′48,c′64由于对应边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且AA′,BB′,CC′,然而,a≠a′,b≠b′,c≠c′.显然,两三角形不全等,但各有5个元素分别相等.从而,学生对于“对应”会有更深的了解.二、提问的技巧为了启发学生独立思维,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问有答,善于启发引导,掌握启导的技巧。1、定向点拨、启发思维“定向”,确定的方向、目标;“点拨”,指点、启发、开导。定向点拨就是教师作为“指路人”“引导人”、,让学生的思路、回答朝教师要求的目标发展。教师的要求、确定的方向,就是提问前已设计好的该问题的答案,或者叫正确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应事先预测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怎样给予引导评价。对学生出现东拉西、节外生枝、离题较远的回答,应定向引导、及时点拨,诱发学生的思路步步触及问题的实质,得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引出“圆”的定义时,有教师作了如下启导: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生:圆形。师:是三角形、四边形行吗?生:不行,无法滚动。师:这种形状(画椭圆)行吗?生:不行,会忽高忽低。师:怎样的图形才不会忽高忽低呢?生:轮上的点到轴心等距。到此,自然引出了“圆”的定义。2、转换点拨、举一反三“转换”即改变、改换,换一个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较难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全盘托出,可以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举与其类似的问题作比较,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引导学生得出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图1
图2
图3
教师:如上三个图,图1的三个外角和为S3,图2的四个外角和为S4,图3的五个外角和为S5,请问S3,S4,S5三个量中,哪一个量最大?学生:S5最大(脱口而出),不一定(有人反对)。教师:究竟哪一个最大?
f学生:很难肯定。教师:如果你站在图4的A点,视线沿着AP方向(图4),每一次转一个角(∠1),使你的视线方向为AB,第二次转一个角(∠4),使你的视线AE与BC平行学生:我转了两次,正好是两个外角1和2。教师:你再转第三次,使得你的视线回到原来的AP。图4学生:我转了一圈,正好是三个外角的和。教师:那么,S3有多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