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国化”系列之四十二
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要性
一、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要全球化背景的世界宗教已进入复杂多元的发展阶段,与国际政治、民族问题形成密切交织。民族、宗教矛盾的突出,使世界进入多事之秋。西方强国以为靠武力就能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结果导致以暴抗暴、以恶对恶、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在这些突发事件中,人们似乎看到了宗教之影,西方国家也因此卷入国际民族宗教冲突。人们处在战争、动乱的恶梦之中,因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重新引人注目。而对于移民带来的宗教变化、信仰东方宗教人数的增多,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当西方舆论出现归咎或谴责伊斯兰教之声时,西方政界和宗教界等也有着不同的评价。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全局审视和社会分析,找出其深层的症结所在。而当前中国在民族宗教问题上要避免西方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决策失误,则必须基于国内实际情况,客观冷静地分析中国宗教现状,积极引导宗教走中国化道路。二、从中国历史看宗教中国化的意义中国古代民族由“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原华夏”,构成“五方之民”,体现出多元整合、多元统一的历史发展。其主体民族“汉族”也是由古代多民族融合而成,奠立“华夏族”
f的发展,如“炎黄子孙”之说就折射出古代黄帝部落战胜炎帝部落而统一,又联合战胜东夷九黎族首领蚩尤而扩大的史实,经夏、商、周,到秦朝统一,汉朝时始称“汉”(汉朝之人)族。而整个中华民族其后则更是有涵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发展,达成今日的民族汇聚及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局面。历史上曾非常活跃的少数民族还包括匈奴、东胡、突厥、通古斯、羌、藏、回族等;这些民族在分化发展中亦具有广远的国际民族发展,使相关民族性又有跨国度的现象出现。总之,这些古今相承的民族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上保留着一些复杂关联,在今天世界民族宗教关系中亦有着明显痕迹。由此体现出宗教的民族性、国际性、历史性、群众性和复杂性,我们对之须慎之又慎。特别是在今天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时,这些相关民族及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国际因素就凸显出来。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大家合则形成中国的兴旺发达,分则导致民族的分裂、国土的丢失。所以,中华民族的“中国”意识必须得以强调,而相关民族的宗教也当然要具备“中国化”的自觉意向,从而达到民族的凝聚、宗教的和谐、国家的兴盛。三、社会主义核心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