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长方体,如果再继续分,分成16份、32份、64份等,利用学具就很难做到,这只能凭学生的想象能力去推测割拼过程,推导出的体积计算公式也很牵强,学生总是半信半疑,学的知识也不牢固,记忆不够深刻,老师只能通过不断地加强练习,学生只有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才能扎实掌握,既费时,又费力。可近几年,我学会了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讲课省力多了,学生也爱学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这一重点,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慢慢将一半凸出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平均分成16等份后
f拼图。再将圆柱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最后,再将圆柱平均分成64等份切分后拼图。然后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这时再将切分前的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的长方体底面部分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再将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再让学生思考,在整个切拼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屏幕多次将圆柱体转变为长方体,越分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体。而实物教具的切分拼合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本来较难求的圆柱体积公式也非常明朗了,从而渗透了转化和极限等数学思想。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媒体在引导学生探究中的魅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多媒体在引导学生探究中的魅力。探究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能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这一课时,例:鸡兔同笼,共有8个头,2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鸡兔同笼”在以前是属于奥赛典型题,如今编入新课程教材中。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假设法解答,学生理解起来很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阻。针对这一难点的突破,我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假设全是鸡,画面用8个圆圈代表
f8只鸡,每只鸡画2只脚,这样就有16只脚,学生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