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江春春苏晓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中医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作用的研究,也已经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学者的关注,并在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笔者就该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和展望综述如下。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中医药治疗;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o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炎性病变。该病临床表现以多系统损害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常见多形性皮疹、日光过敏、脱发、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炎、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肾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尤以皮肤和肾脏损害显著,多呈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与缓解。其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70~100人发病。男女之比为1∶5~1∶10,发病高峰在15~40岁生育期。另据美国的1份调查表明,在18岁以上的女性中,每10万人中有372例SLE患者,估计每10万人中每年的新发病患者为18~76例1。
1病名
SLE的现代医学病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古籍无此病名,仅见类似相关疾病的描述。《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清,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其描述与SLE皮疹、关节痛、发热、出血、口腔溃疡等表现极为相似。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多种中医病证相关。按照临床表现和感受病邪部位分类,出现皮肤红斑为主的,命名“阴阳毒”“蝴蝶斑”“鬼脸疮”;出现五脏受损(心悸、气短、乏力)为主的,命名“心悸”“心痹”;出现多关节疼痛为主的,命名“痹证”;出现咳喘为主的,命名“咳嗽”“喘证”或“肺痹”;出现抽搐、痉挛为主的,命名“痉证”;出现胁痛为主的,命名“胁痛”“肝痹”;病变累及到肾脏,出现全身水肿的,命名“水肿”“肾痹”;SLE病变晚期,损及五脏,气血阴阳亏虚,命名“虚损”“虚劳”2。
2病因病机
众多学者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各个医家产生“肾虚论”“痹证论”“火毒论”“五脏虚损论”等认识,百花齐放。艾儒棣等3认为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肾虚则五脏六腑皆不足,SLE的主要病因是肾虚,以肾阴虚为主。季德兵4认为风寒湿邪为SLE的病因,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导致经脉气血不畅,痹阻脏腑经络组织。赵智顺等5认为SLE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