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2分)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图10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
企业
创办人
时间
地点
f安庆内军械所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矿务局民用工业汉阳铁厂
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
1861年1865年1878年1890年
安庆上海唐山开平镇汉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4分)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相对于英国而言有那些不利条件。(9分)
41.(1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外部原因。(12分)
f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查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