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二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
一、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A.永久居住权C.领事裁判权A.清朝封建统治B.清朝封建统治C.清朝封建统治D.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海关管理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材料是。()
2、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
3、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呈现出的新现象是(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4、“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B.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A.洋务派C.民族资本家
5、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后,在日记中写到:“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是(A.《海国图志》C.《天朝天亩制度》)B.《资政新篇》D.《天演论》)
6、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A.推翻君主政体C.改革科举制度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他们的政治观点发生了变化C.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B.他们的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D.他们同清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B.废除不平等条约D.变革政治制度
7、人们曾在19世纪末称康有为、梁启超为“维新派”,1905年后又称他们为“立宪派”,
用心
爱心
专心
f8、左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有()①电话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②当时新式学堂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③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④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A.①③C.②④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A.①②③B.①②④B.②③D.①②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