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鼠疫及鼠疫防治方法的若干介绍龙达喜(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热能1104班,广东湛江,524088)摘要鼠疫(plague)是世界上传染最猛烈的瘟疫之一,曾有无数的人不幸患上鼠疫而失去宝贵的性命人们曾对鼠疫迷惑不解,经过近现代无数人的努力,终于在对鼠疫的研究上有了重大的突破!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因此正确认识鼠疫的传染途径,鼠疫的防治方法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鼠疫、传染途径、防治正文:一、浅谈鼠疫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革兰染色阴性,易被碱性苯胺燃料和中性复合染料染色,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无动力,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