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r
r
r
r
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r
r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r
r
古代禁针禁灸穴r
r
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禁针禁灸穴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r
r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r
r
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除此之外,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如石门“女子不可剌灸”、手五里“禁不可刺”、缺盆“刺太深令人逆息”等。另载禁灸穴24穴,分别为:头维、承光、脑户、风池、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脊中、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液、经渠、鸠尾、阴市、(膝)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