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声现象
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即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5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7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是
f赫兹Hz。(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8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9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10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11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第二章光现象
知识梳理: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1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实例及应用①激光准直
f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当月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日食。如右图所示: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