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如何对待孩子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个体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对于逆反心理,无论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否认,逆反心理中蕴涵着孩子寻求成长的合理因素,但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不分青红皂白,凡是成年人提出的要求和建议统统反对。这种盲目的逆反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旦形成逆反人格,那就会使个体与社会格格不入,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走出逆反的误区,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成长的愿望。1、尊重孩子学生阶段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阶段,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特殊的心理需求。尊重,意味着平等对待孩子的意见,给他们平等发言的机会,成人有成人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观点,由于身份不同、所处地位不同,这两种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其实,孩子的观点并不都是荒谬可笑的,其中也有合理的的部分。如果老师或者家长能够认真思考孩子的建议,吸收其中有价值的部分,那么孩子会主动把指导自己帮助自己的教鞭交出来。尊重孩子,还意味着要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小学生确实已经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一些事情,而且孩子终究要脱离对成人的依附、走向独立的生活。因此,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不仅有助于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还可以培养他们自立自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当然,给予孩子的是一定限度的自主权,在关键问题上,教师和家长还是应该把好关,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过失。2、调整期望值,减轻孩子压力教师和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制定的目标过高,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那就不明智了,因此,教师和家长不妨把目标分解,先为孩子设定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待他达到这一目标之后,再制定下一个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既可以避免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也可以促进孩子的不断进步,并逐步接近教师和家长的期望。3、改变教育策略和方法有些教师和家长习惯于向孩子发号施令,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例如,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坚持认为“打”能让孩子听话,“打”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面对心理和生理发展都具有许多新特点的小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却有可能或者激发孩子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