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从《中法新约》的签订中看李鸿章对于战争不败而败结果的责任
作者:徐艳田亮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2期
【摘要】中法战争结束后,在清政府的授意下,李鸿章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从此法国夺取了越南,并以越南为跳板,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对于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时人大多将责任归罪于对法主和且代清廷与法签约的重臣李鸿章。文章试从条约条款、李鸿章在谈判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剖析李鸿章在这场战争不败而败结果中的责任。【关键词】中法新约;战争;李鸿章;责任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法国金融资本空前集中,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金融寡头加紧向海外进行资本输出,更加强烈地要求政府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在法国,恰好是金融资本特别迅速的发展,从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使兼并政策(殖民政策)特别加紧地推行起来。”法国在亚洲的侵略目标是在印度支那建立强大据点,阻拦英国进一步向远东扩张的去路,以便独占远东的利益,而夺取越南、入侵中国成为目标的核心,由此引起了中法战争。在中法战争中,法军未能在陆战中击溃中国军队而打开中国西南门户,但中国由于海军疲弱也无力解台湾之困,双方议和重启,最终签订《中法新约》。法国在越南战场一度遭到失利,但仍然获得比《简明条约》更多的利益,基本达到了它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大多数人对此都感到痛惜和遗憾,职责签约的李鸿章误国,致使中国不败而败。但结合当时内外局势,对于李鸿章也不应过分苛责。首先,《中法新约》使法国勒索赔款的计划落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维护了清军的军事成果,并且避免了局部战争的持续与扩大化。而且使得中国能够腾出手来应付东面来自日本咄咄逼人的军事扩张压力。李鸿章在镇南关大捷后曾言,“谅山已复,若此时平心与和,和款可无大损,否则兵又连矣。”“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合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其中“妄求”就指法国企图勒索赔款之事。所以《中法新约》并不是把中国军事成果完全抹杀了。在中法战争几乎同时,日本极力向朝鲜扩张,1882年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事之机,借朝鲜壬午事变迫使朝鲜订立《日韩济物浦条约》,取得朝鲜驻军权。1884年又借朝鲜甲申政变之机插手朝鲜政务,并于次年迫使清政府无力北顾的情况下订立《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将朝鲜变成中日共同的保护国,为日后军事侵朝奠定基础。此时腾出精力对付日本的策略在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