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心理提高学困生学习激情
古语有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首要任务,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从学困生造成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看,心理因素往往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通常表现为自卑、惰性、逆反,并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且心理学指出:心理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识、气质和个性等现象的总称,它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产物,它又对实践产生反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来对学困生进行矫治。下面就简略地谈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一、解除自卑心理,培养学困生坚定的自信心学困生往往容易受挫折,并一蹶不振,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则破罐子破摔。所以在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中应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刺激他们上进心理的萌生,促进上进心理的心展,清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要信任学困生,善于利用作业、提问、辅导、考试等各个环节,进行适时表扬、鼓励,并对他们严格要求,提出希望,期待他们进步。一般学生都会通过日常观察逐步体察到教师的态度,而学困生在这方面更为敏感,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并发现教师对他们充满信心和喜悦时,就会从内心深处激起学好功课的自信心,这就为矫治工作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二、强化随意注意,培养学困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利用小学生随意注意占主导的特点,培养学困生的直接兴趣。
儿童在学习中很容易被新奇、醒目的刺激所吸引,他们的兴趣很容易被情景左右,这便有利于学困生直接不趣的培养。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发生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使学困生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从而不用很大意志努力关注某种事物便可以学到知识。这对学困生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为使我班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我就经常组织讲故事比赛,有意识让学生从书中找到好词,交流后在争星榜上加星。学生们课后读书读得更认真更有兴趣了,找到好词兴奋不已,互相比,互相交流。他们的意识表面上不是为阅读而提高,而实际上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就加宽了阅读面,加深了读书理解,增大了信息量,培养了低年级读书的兴趣。在这种直接兴趣的鼓舞下,学困生学习丝毫不感到吃力和紧张,却又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2.在直接兴趣基础上引导学生关心学习结果,培养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可以使学困生愉快地学习。然而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可以引发直接兴趣,也不是引导学生直接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