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培训等多种手段,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开发制度,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更好满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f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按照工作岗位要求,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率、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农业的实际成效、农民满意程度等多角度评价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发挥用人单位评价、自我评价和农民评价的综合评价作用,完善评价机制。落实人才激励政策,采用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职务职称晋升、利润分享、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等多种手段,激励优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留在农村、服务农业。保护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和人才获得合理收益。
2、发挥民政骨干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
国务院召开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突出“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一重大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高度重视,必将对进一步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民政的职能作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普遍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了灾害应急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国家孤儿保障等政策法规以及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出色完成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任务;城乡基层群众自治不断深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婚姻、殡葬、地名服务管理不断完善。民政在保障基本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维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有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社会已经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民政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使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利益格局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期待。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已经日显迫切,这些都r